close

來澳洲,你活成瞭你想要的樣子嗎?

原標題: 來澳洲,你活成瞭你想要的樣子嗎?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移民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次移民潮

時間: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移民類型:勞工移民、留學生移民和難民

70年代後期,中國改革開放打開瞭國門,開始瞭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這一時期,大量國人紛紛以“偷渡客”和“打工者”的身份,成為瞭第一個吃“移民螃蟹”的人。

他們看中在外國打工的收入前景,移民海外謀生。也有一些是有海外關系的人進行的傢庭團聚移民。還有的人是以留學生的身份到發達國傢求學並留在當地。

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代移民,他們更多扮演的是開拓者的角色,無論大小人物都為瞭紮根異國,付出瞭不為人知的辛酸。

第二次移民潮

時間:20世紀90年代初到20世紀末

移民類型油煙靜電機出租:技術移民和留學生移民

90年代,澳大利亞放寬瞭技術移民的入境條件,吸收瞭大量來自中國的技術移民。



第二次移民潮的職業呈現出一定的多元化趨勢。涉足商業、科技、教育、金融、服務等各行業,桃園靜電機租賃其中有不少人成為本行業的佼佼者。

這一時期,留學生的規模不斷增長。有些國傢不僅接納留學生,還歡迎留學生及其傢屬移民。

第三次移民潮

時間:21世紀開始至今

移民類型:精英移民為主

2000年至今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第三次移民浪潮。

第三次移民潮的特點表現以精英移民為主,個人資產超過1億元的超高凈值企業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慮移民;個人資產超過1000萬元的高凈值人群中,近60%已完成投資移民或有相關考慮。而近3年至少有170億元人民幣資金流向國外。

中國國內同發達國傢在環境污染、食品安全等問題上的差距,國外較高的子女教育水準,投資移民海外保障財產安全,中國護照境外出行的不便等原因促使中國中上層階級做出移民海外的決定。

澳洲統計局(ABS)2017年6月27日公佈瞭2016年人口普查數據。澳洲總人口比上次普查,也就是2011年,增長瞭8.8%至2440萬人。其中,在海外出生的人口超過616萬,占比超過四分之一。

在亞洲出生的移民數量首次超過歐洲,成為主要移民來源。來自中國的移民數量進入前五名。

過去5年中,澳洲迎來瞭130萬新移民,其中19.1萬來自中國。澳洲華裔人口增長迅速,全澳華裔人口達121萬3903人,較2011年增長超過40%。



在全國,新南威爾士仍是華裔人口最多的州,為51萬4594人,占全州人口的5.2%。在悉尼的華人聚居區中,Hurstville仍保留瞭冠軍之位,有16,403人,占全區人口的49.4%。

每當媒體報道中國財團又包下瞭澳大利亞的哪處資產,中國大媽掃蕩瞭哪個樓盤,總會有澳洲網友打趣說:“澳洲快成中國的一個省瞭。”雖說隻是一句玩笑話,但其實也不無道理。

中文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二大官方語言,澳大利亞華人約80萬,加上留學生,常住澳洲華人約占總人口比例的5%。這個比例與新疆喀什的漢族人比例基本相當。



另外,預計在十年間,中國遊客數量將有可能升至200萬,並在2030年實現300萬人次。

悉尼至北京的滿員航班上,“老外”的面孔少之又少,航班播音、空姐的過道提醒有時幹脆隻有中文,幾乎與上海-北京的國內航班沒什麼區別。創造“悉尼至北京之間航班滿員但全是中國人”的紀錄指日可待。

那麼,在澳華人究竟是逐漸入鄉隨俗,還是正在改變著澳洲的面貌呢?

閱讀導航

一、澳洲日常生活的“中國風”

二、華人正在改變澳洲教育理念

三、中國財富影響澳洲政治、經濟

四、不能充耳不聞的“不和諧音符”



澳洲日常生活的“中國風”

中國節日全澳普慶



2017年除夕之夜,“中國紅”點亮瞭悉尼歌劇院、海港大橋等澳大利亞的地標建築,

今年是悉尼市舉辦農歷新年慶典的第21個年頭,悉尼的慶典也是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農歷新年慶典。整個活動期間將舉行包括農歷花燈會、卡拉OK群歌會、社區團體表演、傳統舞獅、龍舟競渡等80多場活動,預計吸引百餘萬觀眾。



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阿德萊德、珀斯等城市也都舉辦瞭豐富多彩的迎春節活動。

中餐風靡全澳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情蘊含著生活哲學。中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熱”升溫,中餐也得到瞭越來越多澳洲民眾的關註。

中餐出海歷經兩次浪潮,如今已經在海外站穩腳跟,海外華人開餐館的“傳統”也並未改變。在祖國這一堅強“後盾”的支持下,澳洲中餐從過去的小規模、碎片化、實體經營模式,轉向多樣化、專業化、網絡化發展,規模逐漸擴大、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展、經營更加專業,憑借多點發力,中餐“圈粉”澳洲。

中餐已不僅是一種食物或經濟載體,更是維系澳洲華人親情鄉情的紐帶,是澳洲瞭解中國、品味中國文化的窗口。越來越多的澳洲人喜歡中國菜和點心,還有春卷、月餅、粽子、餃子等,使用筷子的“老外”也越來越多。

漢語普通話成為澳洲第二大語言

據海外移民服務網站MoveHub近日公佈的一幅有關世界各地第二語言使用情況地圖顯示,在澳洲,漢語普通話已躍升第二大語言。

近年來,不僅擁有華裔背景的澳人在說漢語普通話,越來越多澳洲本地人也略通一點漢語普通話,尤其是澳洲各地學校紛紛開設瞭中文課,鼓勵學生學中文,學漢語普通話。

自2008年以來,澳大利亞學習中文的學生人數已經翻瞭一番,達172832人,占全部入學人數的4.7%。



中文普通話已經成為澳大利亞除英文以外的最主要語言,有59.8萬人說中文,而且每年增加5.2萬人。

華人消費族群快速增長,澳人消費習慣也因此改變

除去中國移民數量不斷增加意外,預計在十年間,中國遊客數量將有可能升至200萬,並在2030年實現300萬人次。



當中國遊客數量飆升至雙倍時澳大利亞的旅遊產業也會相應產生變化:相關的產業將涉及到航空業,機場管理以及專業的酒店和度假村。對會說普通話的員工的需求也會增加,相關的服務還將包括度假村、賭場以及醫療旅行。

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Nielsen)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由於中國消費者群體的增長速率非常快,澳洲的企業及公司正在鎖定中國消費者群體。

在中國出生的消費者將其1/3的日用品雜貨支出用於新鮮食品;而由於有更廣泛的國際產品選擇范圍,約有3/4的中國消費者更願意在澳洲主流超市購物。

正在轉變的澳洲人口結構也對澳洲的整體人口產生影響。新研究報告顯示,整體而言,澳洲人開始購買更多的國際食品及風味。



華人正在改變澳洲教育理念



華人育兒有方?

近年來,華人青年學者在澳大利亞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已成為澳大利亞青年科學傢中的傑出代表。這些華人科學傢及華裔背景的精英學生接連取得重大的學術成果,為澳洲多次贏得國際科研大獎。

除瞭大學學者,華裔中學生科研實力亦不容小覷。

2016年,來自悉尼的幾名“天才”高中生就成功合成瞭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的主要成分達拉匹林,僅僅投入20澳元即制出此“ 天價救命藥”,引發國際轟動。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研發小組的成員多為亞裔學生,平均年齡僅17歲。

其實,在此類新聞中,亞裔面孔並不少見。數據顯示,全澳公立中學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英語非母語的傢庭。然而,這一數據在精英中學中的比例則高達90%,這些學生中,中國背景的學生占到97%。

補習文化開始在澳盛行

有調查指出,許多華人傢長,都更願意為瞭子女的教育進行投資或者在其他方面做出犧牲。例如,即便省吃儉用,也願意花錢送孩子去補習班,或者用其他方式為孩子創建更好的學習環境。相比本地澳人傢長,華人傢長也更願意犧牲自己的休閑時間,為子女輔導功課或者陪讀。



在澳洲的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想將來躋身為社會精英,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社會資源。

在澳洲3點放學之後,大多數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瞭各種輔導班。大多數華人傢長認為:一個不去輔導班,不花大價錢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的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

澳人開始重視大學學歷



在澳洲大學生畢業生與職業學院畢業生畢業後找工作以及起步薪資都沒有任何優勢的情況下,許多對澳大利亞教育現狀的報道中都有提到,澳大利亞人對大學教育並沒有執念。

但事實並非如此,澳洲人對待大學學歷的看法已然有瞭改變。

據統計,嬰兒潮一代(出生於1940年-1960年)中雖然隻有五分之一的人擁有大學學歷,但卻有五分之四的傢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進入大學就讀,而不是選擇相當於中國的中專、中技課程的職業教育和培訓(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目前擁有本科學歷的澳洲人已經是30年前的三倍甚至更多。

澳洲一樣存在“學區房焦慮”

另外,不論在國內還是在澳洲,一樣逃不出爭奪學區房的焦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麼有華人的地方可能就有學區房。

澳洲受歡迎的公立學校和嚴格的學區規定正形成貧富隔離的惡性循環,致使很多貧困學生無法就讀這些院校。澳洲現在也面臨著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教育不公問題。



中國財富影響澳洲政治、經濟

中國人不僅有財富,還有智慧

中國富人源源不斷地到澳大利亞來投資的現象令人驚愕。在離佈裡斯班70公裡之遙的黃金海岸,堪比“澳大利亞的迪拜”,是近20年來平地而起的新城市。但如何管理與發展這個新城,澳大利亞人並沒有經驗。

在當地一傢五星級酒店,老板是一位華人,他透露,兩年前,這傢酒店頻臨破產,到處找人收購,最後隻有中國人肯接盤。在中國人管理下,這傢酒店的市值僅用瞭兩年增長瞭2.5倍。萬達、恒大等中國地產商都入駐黃金海岸,而當地政府對中國投資求賢若渴。

華人推高澳洲各方面“價格”,拯救零售業

自從1985年中國銀行在澳洲復業以來,資產總額增長瞭1000多倍,而前十大存款客戶均為本地客戶,存款占比達57.6%。過去澳洲的金融服務隻認歐美人,現在,中國的金融服務業在澳大利亞大步向前。

當然,中國人的到來也推動瞭澳大利亞各方面的“價格”。比如,房價、投資移民需要金額。某機構的駐澳代表對開玩笑道,相比於中國,澳大利亞除瞭悉尼、墨爾本之外,大多可以稱之為“村子”。

不說別的,如果沒有中國人來的話,許多以旅遊業為當地經濟支柱的地區就要面臨破產的局面。

由於澳洲本土的工資增長停滯,傢庭負債居高不下,澳洲人的消費意願停滯不前,澳洲的零售商正面臨越來越大的業績壓力。而中國是正在崛起的、擁有13億人口的區域大國,特別是隨著中產階級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澳洲消費品開始步入國人的視野,中國人的海外消費需求對澳洲零售商而言可為“雪中送碳”。

澳洲“華人經濟”正在改變

最新發佈的《澳洲發展報告(2015-2016)》顯示,澳洲華人已經逐漸突破瞭華人經濟的局限性,積極投身於各個產業,與中方企業密切合作,在房地產業的表現極為突出。

除瞭圍繞華人經營餐飲、住宿、旅遊、移民等傳統服務業,澳洲華人經濟還表現出新特點。

這些特點不僅包括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多為高學歷者,在取得澳洲政府承認的學歷後,往往自主創業,成為新興行業的領頭羊;也顯示出資本雄厚的華商在房地產、金融保險、工礦企業、大宗貿易進出口、銀行、電信和超級市場等領域都有涉足,資本達數億澳元。

這些中國大陸新移民通過合資公司和跨國公司等形式在全球經營,積極將工商業盈利投資於全球金融市場,同時作為中資企業在澳投資的向導或合作夥伴,推動瞭中國企業走向海外的步伐。



在澳華人政治影響力日益提升

在政治方面,華人參政熱度不斷高漲,政治影響力日益提升,在聯邦、州、領地及地方三級選舉中都湧現出大批華人競選者,並在州、領地及地方政府級別取得瞭較為明顯的突破。



不能充耳不聞的“不和諧音符”

華人“搶奶粉大戰”成當地奇談

在這個全世界都越來越依賴‘中國制造’的時候,澳大利亞的本土商品卻已成為中國的熱銷品。據一些分析師估計,僅去年,代購們就寄出瞭多達6億美元(約8.09億澳元)的澳洲產品到中國。



長期以來,澳洲奶粉持續受到人們的追捧,澳洲是海外代購的重要源地 。當地超市和藥店的奶粉搶購現象一度成為瞭澳洲媒體和民眾熱議的話題。甚至在2015年年底澳洲曾出現由當地人發起的大批反對中國代購搶空奶粉的抗議活動。

翻開國內的各大搜索引擎,“澳洲奶粉代購”依然持續占領的熱搜排行榜,微博搜索出的前10名澳洲奶粉代購粉絲數量都在八萬人以上,最多的高達20萬粉絲數。

在澳洲本地媒體也不時曝出華人在當地超市為搶奶粉大動幹戈,搬空超市奶粉在自傢囤貨之事。所以有很大一部分澳人由於經常買不到奶粉而對華人印象極差。

中國式薪資標準橫行澳洲

澳洲新州總工會(Unions NSW)曾公佈瞭一項調查結果,對於母語非英語的移民來說,他們工資待遇遠低於澳洲法定時薪標準,特別是調查中100%的華人招聘廣告都未能提供合法薪資。工會呼籲政府對此采取緊急措施。

100%使用普通話和廣東話做的招聘廣告都低於法定時薪標準。其中餐飲服務業是重災區,平均時薪隻有13.6澳元,而該行業的法定時薪是18.29澳元。

也就是說,很多中國雇主拿著“中國人的標準”來制定工資標準。

中國特色“牛皮癬”找上澳洲

澳大利亞人從來不需要對外國人聲明他們是英語國傢,除瞭在中國人的廣告面前。在南半球,跟隨中國人漂洋過海的,除瞭孔子學院,還有牛皮癬小廣告。



中文廣告都出自在澳華人自己的廣告公司,目標客戶群也很清晰,他們隻想做自己人的生意。所謂自己人,很大一部分是那些悶聲不響靠牛皮癬找到論文代寫的留學生,他們就是牛皮癬得以存在的理由。

一張小廣告,維系著這場暗流湧動的地下交易。客戶花錢“消災”,代寫公司調度招聘寫手,廣告公司在中間周旋運作,環環相扣。

澳洲街頭的種族歧視海報

前段時間,澳大利亞悉尼街頭曾出現多張種族歧視海報,以誇張的醜化漫畫描繪中國人。



這些模擬Pokémon GO遊戲卡的海報出現在悉尼馬裡克維爾(Marrickville)街頭,其中一張是一個醜化華人形象的人,手拿刀叉對著一張澳大利亞地圖形狀的牛排咧嘴大笑。

在海報下則有數行文字寫著“擁無限資金”,以及“技能:在澳洲台北靜電機出租肆意買房屋和基礎設施,順從但非常狡猾”,似在諷刺中國人近年在澳洲大舉投資,拉高房價。海報上還寫有“抓住他們,將他們全部驅逐出境”的字樣。

政治獻金直指澳籍華人

近段時間,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和費爾法克斯傳媒(Fairfax Media)公司聯合制作的“中國軟實力影響”系列節目,在澳籍華人中引起瞭不小的反響。在節目中也充分體現出澳大利亞公眾對華人所普遍存在的誤解。

事實上,談到政治獻金和影響力,澳籍華人也並非唯一有份參與的群體。媒體不應該將澳籍華人視為個例進行報道,誤導澳大利亞公眾。

像許多多元文化群體一樣,澳籍華人很少真正意義上的參與澳大利亞政治進程、決策、候選人選拔和政策制定。相反,他們往往被視為在競選期間籌集資金的工具。

由此可見,如果華人不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隻顧各自悶聲發大財,今天澳洲媒體可以將華人合理合法的政治捐款說成對澳洲國傢主權和安全的威脅,明天就可以制造出另一個版本的中國威脅論。而且華人也不能再以種族歧視為理由回應對方,試想,如果一個群體總是受到別人的種族歧視,總是被動的回應,而非做出實際的改變讓對方不敢對華人種族歧視,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呢?

中國人有錢也是錯?

事實上,許多澳洲“憤青”的口頭禪就是:中國人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嗎?是的,這當然是事實。

有“臭錢”的中國人現在的確不太招人喜歡,就像20世紀愛做生意的猶太人一度被人相當厭惡,還差點被希特勒屠殺至滅種。但現在的猶太人卻得到瞭全世界的尊重。

如果歷史視角地、長遠眼光地看問題,突然變土豪的民族最初肯定會讓人討厭,但一個民族想令人尊重,富有應當是一個首要、必要條件。



所以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富人必須時時刻刻要提升自己的素質,註意自己的言行,因為你們在相當大程度上背負著民族責任。

END

中國古語有雲:“入鄉隨俗,入境問禁。”隨著澳洲華人逐漸增多,一些澳洲人敞開胸懷接納新移民,但也有一些人對華人移民成見日增,甚至釀成種族沖突及滋生反移民情緒,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華人移民生活在一個新國度裡,首先要“從我做起”,問法、知法和守法,瞭解當地習俗、風土民情、文化背景及行為規范,尊重當地傳統、生活習慣和“遊戲規則”,投入當地人的生活圈子,贏得別人的尊重和接受,才能站穩腳跟,無往不利。

其實,事實上,不少移民會形成一個個小的華人朋友圈,而這個團體也就成為瞭不少人生活的全部。然而,過多的行走於華人圈中並非是一件好的事情,盡管這裡能夠讓你擁有“傢的感覺”。

據瞭解,在澳大利亞這種移民或留學生紮堆現象並不是個案,尤其在悉尼、墨爾本等大城市,這種現象更為多見。但是,一旦被自己周圍的小圈子所困,刻意減少或者拒絕與當地文化、當地人的接觸與交流則未免得不償失。

很可能出現移民澳大利亞多年仍對當地文化知之甚少的局面,適應異國文化更無從談起。同時,也容易給當地人孤傲、難以接觸、封閉自己的印象,對於自己的生活沒有幫助。

因此,如果渴望融入澳洲社會,就必須從思維方式上去做到改變。隻有充分的融入到當地社會,充分與當地人接觸,才能夠真正瞭解到他們的內心,才能更好的瞭解到每一個舉動的真正意義,從而在內心上去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做到意識上的認可。使自己實現意識上的轉變,讓自己更加瀟灑自如的融入到這個隨意又嚴謹的國度當中。

特恩佈爾政府此前宣佈廢除457簽證,對外收緊移民政策,接著對內修訂公民入籍測試系統,強調澳洲價值觀。但究竟什麼是澳洲價值觀,任誰都不能解釋的透徹。

其實原因很簡單,澳洲價值觀是不斷變化的。

與中國不同的是,澳洲社會固化封閉程度低,文化呈現多元化,社會選擇多樣豐富。因種種不同族群存在,多種族文化並行互為包融,導致能創造一種全新永不封閉的大澳洲價值觀。

價值觀、習俗、做派本無對錯之分,但由於澳大利亞社會及文化極具包容性,在澳生活的華人團體日益龐大,澳洲社會的價值觀極有可能被華人改變。

那麼,作為在澳華人,我們究竟希望哪些最具華人文化思想又與文明社會相通的東西寫進澳洲價值觀?我們又希望未來自己的後代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澳洲?這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

本文作者:Cynthia 高晨曦

圖片制作:Chloe Liu

本文參考來源:abcNews,The Conversation,澳洲人報,悉尼先驅晨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

閱讀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q11CuxRW 的頭像
    dq11CuxRW

    大葉日出

    dq11CuxR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